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身边的榜样】彰显科技骨干责任担当 准确把脉北京水务科技需求—记我院北京水务科技需求申报技术团队
【身边的榜样】彰显科技骨干责任担当 准确把脉北京水务科技需求—记我院北京水务科技需求申报技术团队
发布时间:2025-01-21 浏览次数:4698

 

    【推荐语】面对北京水务科技重大需求,我院技术团队勠力同心、携手攻坚,全院一盘棋,国庆长假和周末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深入研讨分析制约北京水务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积极出谋划策,形成技术路线和工作路径,为北京水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一、精心组织,顶层设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更好地给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专项调研组提供首都水务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需求,9月25日,局领导主持召开北京水务科技需求调度会。要求水科学院牵头汇聚全局2025-2035年水务科技需求,26日上午我院迅速组建了以李其军院长为组长的专业技术团队,聚焦重点流域科技问题。

    李其军院长不仅是团队的主心骨,更是水务领域资深专家。对北京市各大流域现状与问题了如指掌:官厅水库要围绕饮用水源功能的恢复,关注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水力调控,山峡段要针对“山高、坡陡、源短、流急”的特征提升水生态系统的韧性……在那些紧张而忙碌的日子里,他为每个项目梳理了技术逻辑框架和顶层设计,是技术团队的坚强后盾。黄俊雄副院长从项目的把关到与外部的联动统筹亲力亲为,时常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与大家探讨,他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感染着团队成员。

    二、迎难而上,能打硬仗,彰显科技骨干责任担当

    薛万来带领流域所,统筹推进本部门各个项目,同时又是永定河项目负责人,连续一个多月始终保持着高度战斗状态。原本计划国庆长假期间回老家看望父母,他毅然取消了行程,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金桂琴在国庆假期熬了几个通宵,短短一周梳理出了官厅水库饮用水功能恢复项目逻辑框架和科技需求链条。

    10月6日,李炳华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欣然地踏上了回家的地铁,对即将举行的家人生日聚会充满期待,这时单位通知晚上8点召开临时紧急会议,转身踏上反方向的地铁。他的专业领域聚焦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当院里决定他牵头负责韧性城市建设项目,他毅然接受挑战,没有丝毫推诿,很快理顺了各课题间的逻辑关系。

    叶芝菡作为密云水库项目负责人,精准地把脉流域“病情”,系统性地提炼出流域治理的迫切需求。她连续多日工作到深夜,连小区的保安大叔都称赞道“你是本楼当之无愧的劳模”。李兆欣周末既要投入到工作中,又要照顾发高烧的孩子,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找到了二者平衡点。

    城市所在于磊的带领下,成立了“1+N”技术攻关团队,面对重大专项工作的严峻考验,带领张蕾、战楠等同事节假日连续两天三夜奋战在办公室,顺利完成了城市组项目需求的申报。

    三、通力合作,携手攻坚,展现科技协作精神风貌

    各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强化协同,高效推动,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分享工作进展,确保各个环节无缝衔接。水资源所杨默远,水战略所汪元元,防灾所李永坤、卢亚静,水工程所王远航,大数据所邸苏闯等技术骨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贡献各自专业领域的智慧,在科技需求梳理过程中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科技科陈楠和常国梁,国庆假期坚守岗位,梳理局各处室和各局属单位的需求,提炼全市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水”方面取得的成就,汇报材料修改了10余稿,相互补位协调推进各个项目顺利实施。协同中心张帆精心雕琢着每一份汇报幻灯片材料。

    我院科技骨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征集,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将智慧与汗水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首都水务2025-2035年科技需求建议,充分展现了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顽强拼搏精神,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人员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在面对国家重大科研需求时所提交的建议,不仅是对局领导交办的重点任务的圆满回应,也是自觉地将科研工作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更是对未来北京水务科技发展的精准布局与有力支撑。

 

相关消息:

·我院开展“赏花灯 猜灯谜”活动
·【身边的榜样】于求变中探索,在求实里深耕,向合力处进发—记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叶芝菡
·【身边的榜样】彰显科技骨干责任担当 准确把脉北京水务科技需求—记我院北京水务科技需求申报技术团队
·【身边的榜样】学无止境,步履不停—记水工程技术研究所王远航

 
 


版权所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3012438号-4 联系电话:010-68415753 E-mail:bwsti@bwsti.com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