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身边的榜样】新时期水生态环境的“创新先锋”——记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张蕾
【身边的榜样】新时期水生态环境的“创新先锋”——记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张蕾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4513

 

    【推荐语】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张蕾同志作为水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与奋斗激情,坚持以守正创新之法解决水务难题,以踔厉奋发之姿争做硬核青年。近年来研发了基于qPCR的鱼类监测技术、鱼类图像AI识别设备等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和新设备,为首都水务科技支撑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一、在知己不足中“补短板”
    2019年,在开展河湖水生态系统调查过程中,她发现水生生物物种鉴定这项工作完全依赖外委单位开展,这对突发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准确识别和应急处置非常不利。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她多次前往外省市科研单位学习,不断向中科院教授求教与现场学习,逐渐掌握了常见水生生物形态学鉴定方法。经过几年不断钻研,出版的《北京地区常见水生动物图谱》收录了北京地区常见鱼类33种、两栖动物2种、爬行动物1种、底栖动物2科、浮游动物15属,图谱中所有水生动物皆为她及编制组历年工作中的实拍照片,出版以来广受业内人士喜爱,争相求书。
在智慧水务建设的背景下,针对水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缺少模拟及预测手段的短板,她再次利用自己善于学习的能力,弄懂了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建立了富营养化预测预警模型以支撑水华预警;学会了River 2D模型,建立了二维鱼类栖息地模型以支撑了水生态修复示范工作开展;掌握了Ecopath软件,建立了物质能量流动模型以支撑人类活动干扰对城市水生态系统的量化评估。
    二、在创新求索中“解难题”。
    目前水生态监测的方法仍以人工为主,这与智慧水务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强水生态监测领域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势在必行。针对水生态监测面临的生命要素复杂、形态差异性大等诸多难题,她借鉴目前广为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原理,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水生生物图像识别技术,并将该技术投入生产实践,研发浮游生物和鱼类实时监测设备。目前鱼类AI自动监测设备已在清河开展应用,为水生态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
针对目前环境DNA在水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瓶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借鉴核酸检测的技术思路,另辟蹊径,对现有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创新,研发了基于qPCR的鱼类快速监测方法,为水生态监测提供了全新、快速、节约的技术手段。针对目前市面上采用的鱼巢砖仅用于河道岸坡植物种植,而对鱼类栖息意义甚小的问题,结合部门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已有业务成果,研制了以鱼类栖息为主要功能的淤泥鱼巢砖,已用于城市河道生物栖息的微生境营造,实现了“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目标。
    三、在跨越沟坎中“显担当”。
    镜河是北京市行政办公区内一条新开挖河道,通水之初,少草无鱼,人水相疏。为尽快的呈现良好水景观、优美水环境和健康水生态,张蕾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高度政治责任感,承担了镜河水生态系统构建项目。重任在肩,唯有奋斗,她取水挖底泥、数藻抓河鱼、白天与夜里、实验加模拟。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以污染溯源-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DNA宏基因组测序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水质-水生态-水健康风险识别方法,找准了问题;针对问题分别开展了包含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控制对策研究与示范,破解了难题。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在年度评估中由不健康逐步转变为健康,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受到了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如今的镜河清新明亮,水草摇曳,鱼儿嬉戏,游人如织。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有远山的呼唤,有科技的高峰,有智慧的先机,伴随着新挑战新考验,当奋斗不止,努力成为素质过硬的“硬核青年”。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相关消息:

·市水科院党委组织各支部赴服贸会和北京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市水科院组织观看九三阅兵直播盛典
·市水科院开展“八一”复转军人及军属座谈会
·市水科院赴菩萨鹿村开展慰问困难党员活动

 
 


版权所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3012438号-4 联系电话:010-68415753 E-mail:bwsti@bwsti.com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