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身边的榜样】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记水资源研究所李炳华
【身边的榜样】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记水资源研究所李炳华
发布时间:2020-10-13 浏览次数:9242

    【推荐语】从密云水库到永定河,从延庆山间的溪流峡谷到城南大兴的冲积平原,一个矫健的身影为北京水资源发展事业“从容稳重”地忙碌奔波、倾注心血、挥洒汗水,如同他深爱的足球后卫一职,带领5人团队,牢固地守卫着“地下水污染防治”这一京华水务重要防线。他,就是水资源研究所的李炳华同志。

    一、坚持“倔强姿态”,则“进有所为”

    李炳华,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研究。参加工作以来,李炳华坚持实践才能出真知,始终奔跑在水污染防治的科研第一线。他常说:“只有脚踏实地研究取证,获得第一手数据,才能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进而产出有价值的成果”。正是因为这种“倔强”,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真正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心中存山河”,也正是基于此,他先后负责和承担的地下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等资助的二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坚持“攻坚创新”,则“愿有所成”

    如何高效安全利用再生水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平衡”状态?如何有效监测水体中新兴痕量有机污染物?如何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成为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身为技术骨干,李炳华勇于探索,迎难而上。他奔波于各大再生水厂,基于实地采样的大量再生水样品特征风险因子分析,提出了再生水利用适宜区域及风险防控策略;他紧跟领域研究前沿,形成了一种水样样品中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测定方法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基于此方法有效监测了水环境中的PPCPs含量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他着眼于浅层地下水污染修复与协同开发利用问题,研发出地下水污染水力截获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再生水厂的处理工艺改造和升级、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及技术储备。

    三、坚持“成果转化”,则“成有所用”

    着眼于最基础的细节,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科研专项等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采集河道底泥和地下水样品。为解决底泥分层样品获取地下水采样效率低等难题,李炳华率领研究团队潜心研究,研发出小巧简单、易于操作、实用强、且样品分层效果好的底泥取样器;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他率领团队研发出体积小、重量轻、全自动多功能自动升降地下水采样器,效率是传统取样器的2~3倍。底泥取样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该设备被企业应用于河北省肃宁县坑塘污染场地调查和某化工厂场地调查等项目中,解决了底泥取样的实际难题。地下水采样器已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同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颁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证书,并入选了水利部2020年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目前,地下水采样器已研制出第四代产品,成功售出7台套,已真正将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四、坚持“久久为功”,则“业有所精”

    一步步稳扎稳打,李炳华逐渐成长为业务突出、成果丰硕的技术骨干,他注重总结研究规律、凝练科学成果,共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约20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等省部级奖以及其他奖项20余项。身为技术骨干的他,还承担着对年轻学生的培养工作,自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展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以来,他先后培养出了10余名优秀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他不仅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与学生一次次的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不断提升学生对业务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学术的探索能力,与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力争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炳华在首都水资源科研领域埋头劳作、辛勤耕耘,要让自己的青春迸发斑斓色彩,促使自己的人生与北京水务发展比肩同行;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再接再厉、砥砺前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业绩,为北京水务的建设奉献更多的智慧与能量。

 

相关消息:

·市水科院党委组织各支部赴服贸会和北京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市水科院组织观看九三阅兵直播盛典
·市水科院开展“八一”复转军人及军属座谈会
·市水科院赴菩萨鹿村开展慰问困难党员活动

 
 


版权所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3012438号-4 联系电话:010-68415753 E-mail:bwsti@bwsti.com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