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践出真知
2012年7月,他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走向工作岗位后,一上来就经历了“7.21”特大暴雨的洗礼,他深知实践出真知,积极转换角色,深入防汛工作一线。汛期与暴雨洪水做斗争,充满了太多未知与挑战。“阴天就是命令,雨水情就是响应,应急更是常态”,但他乐享其中,因为他深知“十年磨剑、砺得梅香”,只有强降雨才能检验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又能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以形成研究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他是行走数据库、模型百宝箱。汛情监测站点和数据特点他都了若指掌,流域产汇流规律和模型适用条件他都烂熟于胸,多次被领导点名支撑暴雨应对。七年以来,他先后支撑了2012年“7.21”、2016年“7.20”及“7.24”、2018年“7.16”及“7.24”、2019年“8.8”等重大场次降雨,成功预测出“7.16”凉水河洪水过程,系统评估了“7.20”暴雨洪水过程及减灾效益,“7.24“安比台风登陆时,他通宵预测北运河重要节点洪水过程,“8.8”更是雨前分析洪水,雨中提出科学调度建议,雨后分析调度成效,一次次地化危机于无形,守护了首都城市运行安全。
2.创新谋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也是引领首都防洪减灾不断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创新性提出了“数据挖掘+数值模拟+风险评估”现代化洪水预测及管控技术,构建了凉水河精细化洪涝模型、细化了“一支流一站点一曲线”,提高了暴雨洪涝预测精度及效率,编制的亦庄西区洪水风险图已纳入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标准中。
在综合防洪减灾风险管理时期,他创新大数据挖掘应用,让数据不再默默无闻。他量化了芒种节气与汛期降雨的相关程度,揭示了城郊区相似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建立了防汛热力图,综合人群密度研判洪涝风险,已集成到防汛综合指挥平台。此外,他还探索海绵措施对流域洪涝的削减作用,分析了市政排水与水利除涝的衔接关系,为多层级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科学联需求
作为一名水务科技人员,解答首都水务需求问题是首要职责。今年,市水务局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处,承担洪水监测预报、防洪工程调度和抢险技术支撑的职能,汛前防御处工作刚刚起步,但汛期如期而至,技术需求十分紧迫。他主动承担起防洪调度技术支撑重任,实行“3+2”工作模式,即3天发现实际问题,另2天运用水科学技术予以系统解决,建立了找问题、分任务、聚智慧、破难题的团队技术模式。通过全方位服务找准了当前防御工作重难点,梳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研究方向,规划了未来水旱灾害防御的发展方向。汛后,他应邀向防御处做“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营造出“崇尚水科学、学习新技术”的浓厚氛围,也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未来,他将不忘初心,以破解工作问题、创新科学研究双向目标为导向,砥砺前行,全力攻克大数据、数值模拟、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的深化研究与应用,向着科研巅峰奋力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