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国梁,带领着一支生态军扎根水土保持工作,响应时代需求,立足于北京水务实际,开始了生态研究所转型发展之路,围绕水、陆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方向,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治理技术,推动河流近自然修复,实施低污染水人工湿地净化,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品质,不遗余力推进流域生态建设。
扎根水土保持工作,谋发展打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水土保持快速发展,常国梁参加工作之初,适逢小流域发展新时期,如何突破传统水土保持的束缚,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一直困扰着他,也是整个行业的困扰。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他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设计10余年,深入调查小流域内存在的问题,为北京市提出三道防线建设体系、五同步治理思路、21项治理措施提供支撑。他在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基础上,提出了平原区、城乡结合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与技术路线,在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中,积极引进欧盟水框架中近自然恢复理念与技术,显著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平。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传统水土保持已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他开始着手研究流域生态治理,在现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基础上,系统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态要素,开展治理技术与方法系统研究,不断总结凝练,谋求新的发展领域,为流域生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研判专业发展方向,促转型精技术
自常国梁主持生态研究所工作以来,为适应北京水务新形势,加快生态研究所转型成为他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快速提升技术,是他经常思考是否能够转型的关键。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围绕北京水务中心工作,依托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研究所转型的“牛鼻子”,只有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才能将生态研究所由此前主要承接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项目,转向承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流域生态治理、生态监测、河流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业务,着力提升水、陆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技术和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压缩业务量,减量化发展,扎实技术,提质增效。
胸中蓝图已绘就。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购买无人机、建设工作站,加强生态研究所硬件设施配备,为技术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带领所内技术人员攻关“四大核心技术”——利用MIKE系列模型、SWAT模型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各要素,推进流域系统治理;针对北京地区河流断流、水体污染及水生态退化,生态所借鉴欧盟治水理念,在水质改善的同时,建立了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保障防洪、提升生态和景观价值为目标,构建集生态监测、评价和修复为一体的河流近自然治理技术体系;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探索“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遵循“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理念,研发水质净化功能性人工湿地建设模式与技术体系。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生态所转型发展的一套完整工作模式,流域生态底色日渐光亮。
坚决打赢转型攻坚战,重创新获佳绩
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的工作,使得常国梁的身体严重透支,2017年底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他病倒了!在住院的2个月期间,正值生态研究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医生建议他静心休养,但是执拗的他,哪里能放下这些?他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部门成员沟通,安排部署工作。出院后,不等完全康复就立即奔赴回工作岗位。看着他憔悴的面孔,大家都劝他先把身体养好了再投入工作,可是这个山西汉子硬是凭着那股倔强和毅力,坚决不能让生态研究所在转型之际出现任何问题,执着地为生态研究所发展筹谋规划。
在他的带领下,生态研究所实现了部门人员由全方位、多领域发展,转向领域纵深精进及新技术创新应用。一年内,全所13人完成了100余个项目,业绩卓著,队伍能力显著提升。部门发展成功转向既要高质量支撑北京水务发展,又要扎根区县推动创新技术转化落地,真正打造出一支能为改善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出实招、献良策的队伍。
在不断擦亮流域生态底色的这条道路上,常国梁愈行愈坚,将继续带领这支生态军深耕水源地精细化管理、生态管家建设、密云水库上游水质提升、栖息地恢复、水生态修复等领域,砥砺奋进,着力提升北京市水生态功能和价值,推动北京水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打好碧水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