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
过去的20年,正是首都水环境治理不断发展和转型的阶段,而农村水环境治理业务一直是水环境所的强项和优势所在,具有丰厚的底蕴。王培京是其中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并且持续十五年参与到“十一五”到“十三五”到农村污水治理中,成为水专项的“三朝元老”。从“十一五”水专项“控源减排”的工艺研发,到“十二五”水专项“减负修复”的统筹协调,再到“十三五”水专项“综合集成”阶段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承担着北京市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治理的长效管理,他深入基层,驻村设计,摸清现状,带领团队开发出农污治理模式智能决策软件,项目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通州区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解决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决策中。
2016年,全市打响了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在前无先例、后有考核追身的情况下,王培京被点名邀请作为第三方专业咨询,协助通州区完成这场治污攻坚战。在项目执行期,王培京秉承“基层有需求、科技有支撑”的要求和“风里雨里不及现场有你”的信念,带领项目组历经副中心施工现场的灼灼夏日、漫漫雾霾、冽冽寒风、滚滚黄沙、阵阵恶臭,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现场问题,业主多次高度赞扬为通州区黑臭水体治理解决了大问题,也为通州区黑水还清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首都治水管水进入一个新时代后,水环境所也面临着形势改变、业务领域变化、服务对象变更、技术吃老本等难题,王培京自主持工作以来,凝心聚力,力顶压力,紧跟新时代,坚持“稳定现领域、扩展新方向”的原则,积极调整水环境所的专业发展方向,针对当前水务发展新要求、新需求、新形势,拓展面源污染负荷解析与模拟、河道底泥污染物影响分析与评价,谋划布局两个重点研究领域,积极补足水环境所的短板,加强所内人才培养,鼓励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并新增分享式学习环节,拓宽MIKE、GIS、SPSS等软件的普及率,促进“人人成才”;力顶产值压力,精修内功,组织专项学习小组脱产学习,加强核心竞争力;巧借外力,采取并驱争先策略,与其他部门形成联合创新小组,跨部门联合研究项目,促进员工在比较中进步;这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增强了所内的“软筋骨”。同时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新购置科研仪器和水环境数值模拟软件,让项目有了硬的抓手;积极与院里沟通协调,使得漂泊多年的水环境实验室终于有个稳定的家,增强了“硬实力”。
经过一年多的主动求变,水环境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重回正轨,业绩有了大幅度提升,精品项目带来持续的效益,队伍能力整体进步明显,形成了一辆秩序井然的“前进有方向,行动有力量,出手有干将”的列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身处新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临新的业务方向,总是这个才四十多岁却两鬓斑白的所长带头学习。作为一名所长,秉持项目质量才是立足之本的理念,重大项目技术报告经院内五级校审之后,他依然会对项目报告从标点符号到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落地、能否达到甲方要求等与项目执行人一一斟酌。下班后的办公室,大多是他最后一个退场;清净的周六日,总是他第一个到访。也许,他说不出什么漂亮的大话来,却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实际的行动来诠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脚踏实地书成果,求变勤学为传承,王培京一如既往的行走在求真、务实、勤学、探索的路上,传承着一代代老水务人的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