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记水资源研究所 杨胜利
紧跟时代需求开展科技创新。针对北京市农业节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动策划开展了大田作物、设施蔬菜和果树耗水规律与节水灌溉技术等多项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无论是野外勘测风吹日晒,还是数据监测时夏日温室内的炎热环境,他总是乐观向上,从不抱怨,即使要起早贪黑,忍饥挨饿,也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确保每个项目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我市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用水总量负增长的“双控”目标实现。
随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他进一步把研究的目光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开始涉足到农林绿地,针对农林绿地水肥协同促进利用效率不高、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缺乏、非常规水利用率较低等关键难题,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首都农林绿地高效节水技术研发与科技示范。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提升农林绿地水肥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丰富海绵城市建设内涵等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苦练内功学以致用作好科技引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北京水务事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为贯彻落实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及“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城市发展原则,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带领研究团队克服人手少、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及时完成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市《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的起草与发布实施,成为指导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从行业节水、管理节水、科技节水和系统节水等方面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实现路径。这项工作成果顺利通过市政府审批,并获得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凭借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形成的技术优势,在我市开展的节水型区创建过程中,各区主动邀请我院协助开展节水型区创建工作,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全市14个区的节水型区创建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协助指导各区有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前,已有7个区顺利通过节水型区创建验收。
守初心担使命助力北京科技节水。响应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为让郊区农民掌握节水技术,在市水务局的组织下,在全市分片开展了农村管水员的集中培训,向他们讲解技术要点,解答生产疑问,把管水员培训成“土专家”。另外,组织开展了科技下乡田间大讲堂,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手把手地指导,让广大农民真正掌握科学的灌溉技术。每次培训,他都会留下手机号码, 24小时答疑解惑。为了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他还把节水技术拍摄成宣教视频,编写成技术手册,把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推送到家家户户。近年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培训农村管水员和农户达2500余人次,开展科技下乡田间大讲堂10余次,拍摄宣教视频3部。
谋发展勇担当致力科研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在作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单位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功将国外分享式学习模式引入单位,并延伸形成“心灵驿站读书会、分享式学习、互补式学习”等形式多样的集体学习活动,对跟踪国内外技术前沿,推动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组织申报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功获批,目前已培养博士后6名。工作站的设立对扩大我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