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辛劳解难题 创新雨水科技。针对北京城市发展所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径流面源污染、汛期内涝易发问题,他就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防洪减灾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雷鸣电闪的暴雨天里,他带领团队在雨中进行采样和观测,研究中他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为用好北京的雨水——这上苍赐予的宝,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带领团队破解了雨水收集、净化、回用、滞蓄、补给地下水等方面技术难题,研发了4项城市小区雨水利用新技术、9项公共区域雨水利用新技术、6套雨水利用新装置,获得16项国家专利,创建了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雨水来自天上,为掌握天然降雨的水质特性,解决夜晚与节假日不易人工采样和零起点采样的难题,他发明了自动采样监测设备。为研究屋顶和地面上径流的水质情况,解决水质与水量过程同步监测、初始径流“零捕获”、采样过程自动记录等难题,研发了雨水径流自动采样技术及装置,包括两种形式的自动采样终端和具有手机远程控制功能的智能水质采样器。研发了屋面雨水初期径流自动弃除装置和屋面雨水渗滤装置,集成了屋面雨水自助洗车技术。建立适用于大面积广场的透水与不透水立体铺装技术和树阵雨水渗蓄自动灌溉树木技术。建立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法,创建基于雨水利用和地表径流减控的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理论、技术与模式。
守初心强服务 支撑海绵建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坚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水务科研人员的初心,全心全意破解水务工作难题、支撑北京水务发展、服务首都城市建设。曾有公司想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后,他及时将城市雨洪利用研究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根据北京的实际需求,系统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重现期降雨进行多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于多层级雨水径流综合调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为我市成功申报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支撑新成立的市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处推进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他为海绵处出谋划策,并负责举办了第一届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起草了《北京市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关于做好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相关工作的函》、《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方案》、《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报告》等文件,协助完成市水务局第58项折子项目的实施,与市交通委、市住建委、市工商联、市侨联对接和座谈,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导,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和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与支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为北京铺上一层人造的“海绵”,让城市既具有下雨时吸水、雨后能缓慢排水的“海绵”水分特性,又具有从容应对不同重现期暴雨而不成灾的“弹性”。
编规范拟政策 引领专业发展。先进的技术需要转化成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才能更广泛地被使用和推广,才能为社会和人民造福。他参与编写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他主持和参与编写了《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透水砖路面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 686-2009《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 685-2013)、《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等7部北京市地方标准。他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和《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的制定提出了雨水控制利用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他参与起草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市规发〔2003〕25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3]48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49号)等北京市政府文件。通过标准编制和政策起草,引领了雨水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发展。2017年被国家水专项办选定为国家水专项“京津冀区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成套技术综合示范”标志性成果二级责任专家。
勤谋划勇担当 培养后备人才。一个人走得慢,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为了他所从事的雨水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领域的长远发展,他积极思考勤于谋划,制定了《防灾减灾专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和《防灾减灾专业2019年滚动发展规划》,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依据每位员工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安排其核心技能提升与研究的主攻方向,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开展学习和研究。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主动参加时间管理的培训,并积极践行,养成了早睡早起、要事优先、每天运动、劳逸结合的好习惯,也影响了一些周围的同事。通过邀请专家授课、鼓励参加技术交流与培训、派到国外学习交流、支持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鼓励参与有帮助的专家评审、在工作中信任放手与指导帮助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专家型人才。另外,借助于我院与河海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我院的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已经培养了博士后1名、硕士12名。这些人才的培养将为我院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