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身边的榜样】建设工地成长起来的“海绵专家”——记防灾减灾研究所于磊
【身边的榜样】建设工地成长起来的“海绵专家”——记防灾减灾研究所于磊
发布时间:2018-11-30 浏览次数:8660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首都城市基层治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深入一线,选派技术骨干服务街乡。防灾减灾研究所于磊同志就是典型代表。

    一、发挥专业特长,当好海绵管家

    2016年,我院接到了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的“哨声”,及时派出于磊同志作为技术支撑人员前去“报到”。于磊以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勇敢地挑起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技术支撑的重担。该项目不同于传统咨询类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涉及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配合、施工验收、驻场服务等内容。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设计、施工、建材供应单位以及居民百姓。这对现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俗的说就是做海绵城市的管家,要做到“啥都会管,啥都要管,啥都能管”。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他长期驻守一线,虽然家住通州,但回家比谁都晚,去办公室比谁都早,加班比谁都多,业主随叫随到,用他的话说这叫“三全”服务,即服务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

    截止目前,他已“报到”并驻场500余个工作日,撰写了上百份会议材料,制定了主审方案和施工图40余项,项目现场巡查50余次,在20平方公里的试点区转了无数遍,对海绵城市试点如数家珍。多少次迎接检查,他通宵备战;多少次准备材料,他废寝忘食;烈日里,他巡检施工现场;暴雨中,他勘查积水情况。

    目前,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内涝积水问题得到缓解,百姓获得感极大提升,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试点区已接待国内外政府及学术机构参观学习数十次,央视新闻直播间也做了相关专题报道,试点建设获得国家认可。

    二、勇于实践创新,推进海绵试点建设

    作为技术支撑者,他创新性地将SWMM与URBAN模型耦合,构建了试点区海绵城市系统模型,涵盖了水文、水动力和水环境模型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长序列高精度模拟的合流制调蓄池规模确定方法,有力支撑了试点区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编制,并申请了专利。目前,试点区海绵城市数值模拟导则已经编制完成,我院海绵城市数值模拟特色逐步形成,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形成地方标准,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驻场服务者,他能很好地服务业主,服务项目公司,服务施工单位,服务小区居民。他的突出表现得到通州区海绵办领导和其他技术支撑单位的一致认可。

    作为决策参谋者,他能真正站在业主角度思考问题。当所在的驻场机构进行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他及时系统地梳理了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区海绵办、技术中心和项目公司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后期海绵办机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改革探索者,他能够及时跟进国家要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和北京市雨洪管理特色,对海绵城市与水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水影响评价的海绵城市管控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实施路径。目前,正在加快推动此项机制在试点区落地实施。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实践出真知,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在一次巡场与施工人员聊天过程中,他发现行政办公区内道路环保型雨水口挂篮尚未找到合适厂家,他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将我院2008年申请的环保型雨水口挂篮专利转化为产品,进行推广应用。实践中发现按照原有专利加工的产品存在缺少底部支撑、尺寸不合适、安装后不平稳等问题,他一方面协调产品加工方对产品进行改进,一方面协调施工方进行现场安装调制,经过多次返工调整,最终将产品定型批量生产。首批产品规模达到1000个。目前,市场尚无同类产品,前景良好。

    两年多的一线服务,提升了他的专业水平,磨练了他的综合能力,让他对海绵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专业特色。“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让他真正体会到在一线工作的艰辛,也让他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海绵专家”。

 

相关消息:

·市水科院党委组织各支部赴服贸会和北京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市水科院组织观看九三阅兵直播盛典
·市水科院开展“八一”复转军人及军属座谈会
·市水科院赴菩萨鹿村开展慰问困难党员活动

 
 


版权所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3012438号-4 联系电话:010-68415753 E-mail:bwsti@bwsti.com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