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快乐,洋溢在“智库”
——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业余时间自发学习纪实
本报记者 王满仓 通讯员 陈楠
“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稳健、有力的声音,在市水务局的“智库”——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上空回响,更点燃了水务科研人员的澎湃激情,让他们在午饭时光、周末下午等业余时间,自发学习带来的业务快乐与生活快乐溢满胸怀,用以增强动力、缓解压力,助推工作、美丽人生。
2015的“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之时,全院学习之花处处盛开虽已步入第四个春天,但其中防灾减灾研究所、生态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三个部门形式各异的学习方式,更令人心仪——
【心灵驿栈】
立宗旨,设章程,有logo,放松身心、开拓视野、提高质量
2012年春末,防灾减灾研究所首届“心灵驿栈”成立。宗旨先行: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读书情趣,促进心灵成长,增强团结协作;活动章程随之诞生;跟着“心灵驿栈”logo问世……一应俱全。10多个人合力在紧张严肃的工作中营造和谐活泼气氛,从而提升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曾记否,以第一批水务人才科技进修人员的身份来水科学院的张邢超以“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为题,系统介绍了永定河的河道变迁、防洪体系,“四湖一线”治理工程,使大家一边领略永定河胜景一边丰富了专业知识。个个踊跃探讨,缓解了工作压力,开拓了个人视野。
曾记否,在北京奥运过去5年之际,他们以“收藏奥运,收藏心情”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奥运盛会的水立方、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五棵松体育馆等一个个著名工程,都倾注他们的无尽心血。重温过去,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带着共同的憧憬与希望,每人都将写下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记否,《舌尖上的水科学院》,通过各自的厨艺展示、特色推荐、美食故事三个环节,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热爱生活的另一面,把大家带进一个诱人的美食世界,也勾起了每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岁月的回忆,增进了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有益于和谐研究所的建设。
【分享式学习】
有人边吃边讲,有人边吃边听;一人学习,众人受益
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在生态研究所的小会议室里,大家端着饭盒齐聚一堂,有人边吃边讲,有人边吃边听……这不是聚餐,也不是座谈,是研究所的“分享式学习”。内容涵盖科研项目、理论知识讨论、生活与健康等诸方面;形式新颖,包括所内员工分享、特邀嘉宾授课和视频公开课三种方式。
夏日午休时间,常国梁为大家带来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布局探讨》。小流域是该所业务的重点之一,课程既为同事普及了小流域知识,也为小流域的设计人员指点迷津。“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每一期分享课程都让大家满载而归。
侯旭峰的《发掘潜能,突破瓶颈——谈思维的主动性》的学习心得讲得精彩,大家彻悟。纷纷表示要通过主动性思维能力的发掘,把“完成一项工作”变为“完成好一项工作”;在实现个人进步的同时推动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提高。
“雪尽林弄姿,冰销水生态。”李文忠以古诗词为切入点,为众同事讲解唐诗宋词中“生态”的含义。随后讲到现代意义上生态一词的起源、定义和发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的概念和内涵,并对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了重点讲解,与大家热烈交流。又一个“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鲜明实例。
【互补式学习】
人人都是讲师,彼此取长补短,内外结合前行
暑热难当,水资源研究所开展互补式学习又一期活动开始,主题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回灌》。这次是刘立才、杨勇分别讲解了“南水北调水源回灌的水岩相互作用试验研究”、“南水北调余水回灌地下规划建设方案及管理措施研究”、“南水北调来水回灌密怀顺地下调蓄能力研究”三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家兴趣盎然,对其中的技术方法探讨、对技术难题献计献策。诸多同仁学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工作思路,的确为“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不愧为互补式学习,羊年春节前夕,还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一行4人来交流,院主要领导都饶有兴趣地参与。了解详情后,戴育华对研究所的学习方式大为赞赏:“北京水务‘智库’不仅能承担具有前瞻性、有深度和广度的科研项目,还能人人智慧、和谐、取长补短地携手共进。”
什么叫“高大上”?记者认为,该院科研工作者的此举就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今年,他们要将各自的三种学习方式推开部门之隔墙向全院推广,让双快乐洋溢整个“智库”,为首都的水保障再添绚丽华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