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来源: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小型水体生态修复”
执行时间:2009年-2012年
该项目提出了适宜于北京的山区小型河流生物(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植物、鱼类)、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等生态状况监测及分级评价方法,建立了北京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标准;分析了河流生态状况与洪水灾害的关系,提出防洪的首要条件是河流要有足够的行洪空间,河流生态修复也需要空间,根据河流行洪空间的大小协调防洪目标和生态修复目标,确定生态修复方法;提出在生态修复的做法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理念,按照复制自然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开发与整合了防洪空间扩展、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修复、栖息地改善、河流水文地貌修复等四大类19小类山区小型河流自然化生态恢复技术。在北京市和河北省5个区县建设了7个山区河流103km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并进行了生态效益评估,形成了《北京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北京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和《北京山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等技术文件。以实现河流的生态完整性包括水文完整性、自然完整性、物理化学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和河流生态价值为出发点,以无人为扰动破坏的原始自然河道为追求目标,以河道的生态监测、评价与修复为体系,将生态技术、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开创了北方地区山区河流生态修复的成功先例,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jpg)
怀柔怀九河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JPG)
延庆上水沟小流域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