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来源: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
执行时段:2009年——2011年
成果简介:
针对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存在产量大、处理能力不足、经济实用技术不完善、资源化利用率低、环境安全风险大、总体解决思路不明晰等问题,采用产学研相结合、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满足北京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应用于不同模式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进行示范,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制定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监测及监管措施体系,编制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循环利用规划方案(2010年-2015年)》,为政府部门进一步规范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安全消纳污泥,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创新:
(1)全面监测评价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特性,摸清了污泥泥质变化规律。建立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特性监测点,全面监测了污泥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病原菌及有毒有污染物等。成果为北京市污泥土地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提出并建立了一条污泥处理处置的完整技术路线,并开展大规模工程示范应用。调研了国内CET条垛式好氧堆肥技术、SACT深槽式好氧堆肥技术、CTB生物好氧堆肥技术、太阳能槽式条垛好氧堆肥技术等工程运行案例,提出了适宜于北京市的污泥堆肥技术—CET条垛式好氧堆肥技术,并开展了其工艺优化探索性研究。开展了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污泥废弃采石场修复技术、污泥园林草坪生产利用、污泥困难立地造林利用、污泥沙化土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构建了5种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模式,提出并建立了一条污泥处理处置的完整技术路线,并开展大规模工程示范应用,建设示范工程826亩,示范展示效果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建立了污泥处理处置监测及监管措施体系。针对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研究制定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监测及监管措施体系,编制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循环利用规划方案(2010年-2015年)》,并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提出了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总体思路和模式,参与起草了《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环保局关于通过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有关事项的意见》(京发改文【2010】75号)、《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水务局关于全市污泥处置近期建设计划有关事项的情势》(京发改文【2011】323号)、《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环保局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过渡期工作的通知》(京水务排【2014】129号)。
成果支撑:
(1)示范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示范展示效果显著。通过建设污泥生态修复利用示范工程,展示了污泥废弃尾矿坝修复利用、园林草坪生产利用、污泥废弃采石场修复利用、污泥困难立地造林利用、污泥沙化土地改良利用等生态修复利用模式,成为了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技术示范与科普基地,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好评,多次接待国内相关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等参观考察,充分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展示作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污泥的正确认识,改变了社会公众认为污泥是污染物的传统观念,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污泥不仅可以进行资源化利于,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2)集成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规范化。项目以实现污泥无害化出了和资源化利于为最终目标,开展了趋势污泥泥质特性监测、污泥堆肥技术评估、污泥农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污泥废弃尾矿坝修复利用、园林草坪生产利用、污泥废弃采石场修复利用、污泥困难立地造林利用、污泥沙化土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完善和集成了污泥资源化利于技术,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推进了全市污泥处理处置规范化。
(3)带动首都污泥资源化利用,促进绿色北京建设。研究成果较好落实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了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绿色北京建设。研究形成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北京市规模化推广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技术,在后期开展的平原区造林工程、残次林改造工程、公路边坡绿化工程建设中均采用了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技术,施用污泥使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明显改良,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植被盖度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有效涵养水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示范展示效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绿色北京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