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华诞现惊喜
——写在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之际
本报记者王满仓 通讯员 肖瑛
在现代社会,50岁的人生正是果实丰盈、稳健进取之时。而2013年金秋,人才荟萃的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学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50年的风雨沧桑,执著追求,成就了水科学院今日的辉煌。
近期,市水科学院申请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喜获国家人力社保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为北京水务局系统第一家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更为负重前行、步履坚强、形象愈佳的北京市水务事业增添了光彩。
何为博士后工作站?因何该院独家撷取?
1985年,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建议下,我国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此制度是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里,建立某学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挑选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进站,在两年的期限内从事研究工作。是一种通过特殊管理方式来培养和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年底,我国第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建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同时成立。
在市水务局的鼎力支持下,为推动全市水务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作用,为首都水务发展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市水科院决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利于建立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学技术生产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全面提升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的全面建设。
市水科学院现有职工近200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约占40%,具有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格。这是继落实北京水务青年人才进修计划之后,该院坚持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又一有力举措。在建院50周年之时,这一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将助力“三水联调保供给,三环碧水饶京城”的首都水务发展目标,并为提升该院影响力,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务科技创新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
厚积薄发如愿以偿;未来发展稳健持续
早在“十一五”期间,市水科学院即谋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确定为2013年重点工作之一。按照规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考核评审的谋划重点为申报单位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学科建设状况、高水平研究队伍规模、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成果水平及后勤保障能力。
多年来,水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科研试验和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在人才、设备、科研创新平台等各个方面,具备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条件。
首先,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有教授级高工10人,高工58人,博士23人,硕士4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获首都劳动奖章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市级人选4人;水利部5151人才1人;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市科技新星、市优秀人才、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1人;各类国家、行业注册工程师13人。
其二,经市科委批准,该院设有省级工程中心即市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即市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各一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水科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科研创新舞台,为更好地满足北京水务发展需求,解决行业内共性技术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其三,是具有良好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建有永乐店农业节水灌溉综合试验站(试验场地70亩,试验室1500平方米)、门头沟综合试验站(试验室6200平方米)两个实验基地,建有土壤作物水分关系、土壤物理、灌水技术、遥感和农业节水器具检测、水工模型、环境检测等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300 余台(套),包括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智能地下水位调控式大型测坑系统、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监测时域反射仪(TDR)、光合作用仪、植物茎液流测定设备、根系扫描仪、冠层分析仪、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分析仪、高分辨率显微镜等大批高级精密分析仪器设备,具有完善的分析测试手段与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德国、以色列、美国、英国等国的有关科研单位广泛开展水务领域的合作研究。
其四,承担或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至今,承担并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水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水利部科技攻关与“948”项目及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70项。在奥运场区雨洪利用、再生水作物安全利用、温榆河水体功能修复、都市农业综合节水、人工湿地建设、水务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形成品牌核心技术产品,解决了大批制约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务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获得省部级奖励13项,厅局级奖励40项,出版专著25部,获得专利50项。
其五,全院有充足的办公用房、室内试验室及室外试验场地,可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专人负责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与正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给每名博士后配备至少包括一名正高级职称专家的3人导师组。详尽的管理制度已制定完毕。目前计划依托科技项目每年招收3—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工作。
璀璨秋阳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对水科学院50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肯定,更是未来强力发展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