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转发中国水利报:紧贴时代的绿色平台
转发中国水利报:紧贴时代的绿色平台
发布时间:2013-10-10 浏览次数:3572
紧贴时代的绿色平台
 
第3398期   出版日期:2013-09-24   
 
本报通讯员 王满仓 记者 樊弋滋
 
炽热的中伏时节,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的马路旁,悄悄伫立着一座不起眼的试验中心站。走进占地60亩的试验区,更是令人大吃一惊——这里有各种与灌水技术、遥感技术和农业节水器具等相关的试验设施,并建有日光温室蔬菜、粮食、果树、草坪和牧草等五大试验区。此时,玉米秆迎着烈日,大黄梨沉甸低垂,绿树轻摆,青草茵茵。这正是跨越半世纪之久的北京市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下简称试验中心站)所在地。
 
结合首都特色 紧随时代脚步
 
试验中心站的前身为永乐店旱涝碱综合试验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东南郊涝灾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制约了农业生产。1962年10月10日,市水利局设立了一个附属单位——永乐店旱涝碱综合试验站。它是北京市第一个水利科技试验站。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进行农田除涝治碱技术攻关和粮经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试验站运行并长期在站上开展科研工作的同志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首都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型缺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支撑农业节水发展,1992年10月,旱涝碱综合试验站改为北京市农业节水中心,重点开展农业节水新技术和农村水环境改善新技术的试验研究、技术推广和技术人员培训等。
进入21世纪,农业水利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灌溉试验滞后。于是,水利部将灌溉试验作为推进农村水利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03年6月,水利部提出了建设全国灌溉试验站网的要求。北京市积极响应,同年8月12日,在北京市农业节水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灌溉试验中心站,围绕农林绿地系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原理、再生水灌溉利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立足水务发展 破解节水难题
 
为缓解首都水资源的紧缺,试验中心站承担起北京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的职能,在农业节水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993—1995年,试验中心站开展了农业节水工程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了“喷灌—管灌相结合,适时优化灌溉”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更好地适应了北方地区农业增产及作物苗期保苗、后期保产需要。1994、1995年,该技术在通州推广应用5万亩,累计节水950万立方米,节电142.5万千瓦时,增产粮食427.5万公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462.25万元,并陆续扩散到大兴、密云以及河北省三河等地区。2002—2005年,试验中心站开展了北京市现代化农村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制定了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的一系列标准,建立了郊区第一个水务统一管理与综合节水示范村。在大兴庞各庄、通州潞城镇、昌平大辛峰等乡镇建设示范区6767亩,完成推广面积10.4万亩,实现示范区菜田平均节水109.2立方米每亩、节支增收179.2元每亩,果园每年平均节水82.3立方米每亩、节支增收130.5元每亩,牧草每年平均节水52立方米每亩、节支增收125元每亩。
2006年至今,试验中心站开展了都市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研究,建立了典型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模式。节水关键技术在怀柔、平谷、通州、大兴四区建设核心示范区6处,面积3000亩,重点展示果园、设施农业的节水关键技术,实现亩均节水41.5~212立方米。农业节水技术成果累计推广面积69.6万亩,累计实现节水1.02亿立方米,研究成果已用于各区县31个项目的节水示范区建设与规划当中。
岁岁紧贴时代脉动,半个世纪的时光在京城掠过,北京市灌溉试验中心站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科研试验平台之一,为首都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做出无声的奉献。
 

相关消息:

·市水科院党委组织各支部赴服贸会和北京水务科技创新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市水科院组织观看九三阅兵直播盛典
·市水科院开展“八一”复转军人及军属座谈会
·市水科院赴菩萨鹿村开展慰问困难党员活动

 
 


版权所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3012438号-4 联系电话:010-68415753 E-mail:bwsti@bwsti.com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