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市水科学院开展的“北京市农业用水精细化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参与的“再生水滴灌的堵塞形成与减缓机制及高效安全利用技术”和“端能云一体的土壤墒情物联网监测传感器”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
前期,市水科学院技术人员依托北京市“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重点工作,开展全市“两田一园”实地调研,摸清了全市300余万亩农业种植结构、农用机井分布、节水工程分布及运行状况、灌区分布等基础信息,开展了北京市农业节水区划、工程节水标准化技术产品研发、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用水效率监测评价及用水精细化管控等研究工作,完成了北京市“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方案、北京市农业节水工程图斑、北京市灌溉用水监测评价、都市农业用水监测评价和管理平台研究与示范等多项重点任务,成果支撑了我市农业高效节水发展以及本次农业节水科技奖的申报。
“北京市农业用水精细化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重点围绕北京市农业用水精细化-标准化节水-降排减污等关键技术需求,综合运用田间试验、数值模拟、3S技术等手段,创新研发了高效、低耗、集约化的工程节水标准化技术产品,构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监测评价、节水工程精细化管控相结合的农业用水综合管理技术,建立设施农业、果园和粮田高效节水集成技术模式,通过示范区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农业用水精细化管控以及节水工程标准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再生水滴灌的堵塞形成与减缓机制及高效安全利用技术”项目,重点针对灌溉系统安全、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及养分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尺度从灌水器内部堵塞物质及病原体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微观行为到引起灌溉系统性能和区域农田环境变化的宏观特征,研究方法强调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田间试验和产品研发相结合,试验手段重视传统灌溉试验方法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再生水安全高效灌溉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突破。
“端能云一体的土壤墒情物联网监测传感器”项目,利用核心检测电路采用高灵敏度的“双高频调谐回路”检测法,有效解决了国产土壤水分传感器“测不准、测不稳、不可靠”的难题;传感器主体设计将多个分立设备集成至一根管式传感器,可同时监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从感知端、云平台到用户终端的一体化设计,使复杂的信号传输过程能简单地呈现给用户,方便易操作;研发的设备有效支撑了怀柔、顺义、平谷等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下一步,市水科学院技术人员将持续开展农业节水相关科研课题,为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