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单位到普通老百姓,都对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领域逐渐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北京市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高度重视,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争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在供热领域,从节能与环保角度出发,北京市已在五环内完成了从燃煤供热向燃油、燃气供热的转变,并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供热技术,其中包括以浅层地温能为热(冷)源的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以其节能、环保、可再生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近几年在北京市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底北京市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项目已累计583个,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约为1394万m2。从北京市地源热泵发展历程看,政府在地源热泵应用市场中导向作用明显,管理、指导意见及优惠政策的力度都会影响我市地源热泵的发展速度和推广进程。目前北京市提出在十二五期末全市热泵(包括地源热泵、污水热泵、再生水热泵等)服务面积达到5000万m2的发展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更好地推动地源热泵在我市合理、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对十一五期间应用、管理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特设立此项目,以明确我市热泵应用发展方向,指导下一部工作及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本项目的工作目的是希望通过调研,摸清北京市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北京市热泵项目的相关政策进行评估,结合地源热泵的适宜区划分和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适宜推广地源热泵的城市功能区、示范区,并提出推广及管理政策建议,为政府宏观规划、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研究任务为:
(1)利用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等措施,总结国内外热泵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北京市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热泵项目的相关政策进行评估。
(2)利用实际案例说明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并进行能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3)对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场地进行地下水质监测,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根据以往地源热泵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一步完善适宜性分区,提出北京市适宜推广地源热泵的城市功能区、示范区,并从地源热泵发展方向、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推广及管理政策建议。
成果特点及申报奖励理由
(1)该项目总结了国内外热泵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摸清我市地源热泵发展规模和布局情况,首次将北京市相关管理政策与发展规模统筹考虑,总结了我市地源热泵的发展特点、管理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管理政策以及相关的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的基础。
(2)应用当量法将地源热泵与传统的供热、制冷设施进行能耗对比分析;应用费用现值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源热泵的经济效益;应用类比分析法,将地源热泵与燃煤锅炉、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相比,分析其环境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地源热泵的能耗、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均优于其他供暖、制冷方式。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市政府未来鼓励、推广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工作目标,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和论证。
(3)根据以往的地下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适宜性区划,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一步完善了适宜性分区,提出了地下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的发展潜力及分布区域,为全市地源热泵的规划布局、立项审批提供了技术支撑。
(4)结合北京市各种建筑类型应用地源热泵的实际运行效果,分别提出适宜应用、不适宜用地源热泵的建筑类型。将各区县未来重点发展的功能区与地源热泵应用适宜性区划相结合,提出我市推广地源热泵发展的示范功能区,为今后地源热泵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对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审批或推荐新建、改建项目的供暖(制冷)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