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苏闯,男,1983年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任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防灾减灾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水文模拟、防洪减灾、定量遥感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重点是:精细化洪涝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暴雨内涝预警与应急管理、防洪排涝规划、土地利用与地表覆被遥感解译、水热环境遥感反演、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
研究领域集中于防洪减灾、水文模拟、定量遥感,重点研究方面是:城市流域水文过程精细化模拟、暴雨洪涝预警与防控技术、区域水热环境遥感反演与生态效益评价。
作为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与国家水专项、北京市重大研发项目、自然基金、北京市水务局重点项目30余项,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1)防洪减灾技术研究。负责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研发、市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课题、市水务局重大咨询等课题,针对北京市在暴雨洪涝预警-源头减排-中段调度-末端防控的问题开展了科研攻关:构建了综合化的暴雨预警指标体系,量化了致灾阈值,支撑了我市暴雨预警指标修订;提出了防汛特征水位(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的划定原则和划定方法,在全市32重点河道137个断面和17个报汛站开展防汛特征水位的划定。研发了不同尺度的耦合降雨产流、管网汇流、地表漫流等过程的精细化洪涝模型构建关键技术,细化计算网格-管线-集水区-排水分区-流域之间的拓扑关系;提出了精细化洪涝模型的技术应用体系,涵盖管网与河道行洪能力评估、积水台账构建、内涝风险溯源诊断、低影响开发措施影响分析,蓄滞洪区启用影响分析;该领域的成果支撑了北京市防汛管理向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2)定量遥感领域研究。负责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研发计划,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针对目前复杂异质城市下垫面的水文要素宏观动态监测困难的问题,开展了科研攻关:构建了基于3S技术和多源多时相的影像的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和植被识别技术;研发了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应用于汛期暴雨前后水面的变化监测和流域生态补水监测;耦合遥感和气象资料构建了日尺度连续化蒸散发反演模型;提出了基于遥感反演和地面调查技术的生态系统叶面积估算技术;开展了基于热红外遥感技术的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效应监测评估研究,定量评估了海绵措施对“城市热岛”缓解的贡献;该领域的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区域水资源监测、海绵城市建设监管和洪涝灾害监测向立体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2016年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015年北京市水务局第七期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入选者。发表相关论文20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奖6项,行业协会奖9项,参编技术规范2部。成果支撑了北京市防汛管理向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