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作为一名90后,她长期深耕在水旱灾害防御前线,扎实推进物理模型试验、山洪灾害防御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面对新挑战,她迎难而上、勇于拼搏、敢于担当、实干有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水科院人的“求实、创新、厚德、笃行”事业情怀,传承、绽放着水科院青春力量,她就是防灾减灾研究所的周星。
一、求实创新,毫厘中追求卓越
2017年7月初,正值我院北运河、永定河物理模型试验攻坚关键时期,新入职的她主动担当、勇挑重任,提前入职加入项目组,开启了长达18个月的门头沟试验基地驻场试验。她结合自己学校学习的内容,广泛调研先进新型技术,集成水槽实验传统手段和高速摄影机反演流速、变频流量控制等多种现代化智能手段,利用水槽实验验证加糙的糙率结果,精准的试验成果在北运河、永定河防洪工程设计中被采纳应用。
物理模型毫米级的许可误差养成了她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回归办公室后,她又建立了北运河甘棠闸至市界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 分析了北运河的冲淤变化情况,她在主城区构建西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实现地表产流、管网、河网汇流和淹没风险的全过程定量模拟与风险分析。在北运河上游山区流域,优化昌平区大尺度二维水力学数值模型,利用透水多边形实现山区沟道房屋倒塌情况,模拟不同降雨情景淹没风险。
二、格物致知,实践中解决问题
她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当在梳理管道流量数据时,她发现监测设备总会受管道内垃圾干扰丢失数据,于是设计了检查井流量水位监测设备隐蔽式布设装置,有效解决探头被垃圾污垢堵塞情况。编制预案过程中,针对流域、区级防洪预案结构化表达问题,研发北运河流域数字化预案系统,可根据当前事件场景、预警类型等进行智能指令推荐,支撑实际运行调度。她始终瞄准“真问题”,做好“真研究”,她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得中国风景园林科学技术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奖、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各项奖项。
三、披荆斩棘,奉献中书写青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面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她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临危受命,技术支撑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海子蓄滞洪区调度运行,反复分析确定技术、物料、队伍、组织的技术方案。待经开区雨势减弱后,她没有半刻休息、立即转战北运河管理处,通宵预测北运河重要节点洪水过程,提出科学调度措施及建议。雨后她积极利用水沙模型分析永定河卢梁段“23.7”冲淤过程。在交通阻断、灾情严重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了昌平流村镇山洪调查与风险模拟工作,科学划定沟道洪水控制淹没线,分类提出山洪灾害防治韧性策略,编制首个面向乡镇级别的防洪专项规划,在灾后恢复重建多项治理工程中落地应用。自“23.7”降雨前至现在,她始终坚守在防汛工作一线不停歇,连续加班更是成为家常便饭,殊不知年纪轻轻的她还是一位新晋妈妈,但她从不退缩、以坚定的执行力认真负责地执行各项应急任务,出色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区水务局、管理处的充分肯定。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安全大局,她始终坚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将再接再厉、砥砺前行,用科学技术助力首都防洪减灾技术发展,以实际行动保卫首都城市安澜,绽放水科院青春力量。
|